资讯中心
商务调查公司谈一谈企业的合规业务
 
最近“合规”成了法律圈炙手可热的话题,不少业内研讨会都在讨论企业如何搭建合规体系以及如何让公司的合规落地。我在律所工作的时候做过不少合规项目,目前在外资公司也主要负责本公司的合规。不少人问过我或与我讨论过,合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业务?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谈一谈有关合规的话题。
我第一次接触合规部,是2014 年夏天在某跨国医疗器械公司合规部的实习经历。当时该跨国公司正好有一个为期2个月的合规项目,因此一次性招了 4 名实习生进入到项目中。项目背景是总部在前一年的全球内审中发现报销金额排名前十的员工中,有六位员工来自中国区。这个现象引起了总部的重视,并专门指定合规部门组建项目组,全面核查二十名报销款项畸高的员工。我们作为实习生的工作相对简单,就是将这些员工的所有原始发票一一翻查及交叉核对,核实是否存在虚假报销的情况。于是那两个月内我们将被调查员工过去一年的各种发票号码、报销时间、事由等一一摘抄,然后通过excel表格交叉核对是否存在发票连号以及不合逻辑之处(例如午饭在 A 地,晚饭在相隔甚远的B 地,晚饭后报销的的士发票又发生在 A 地)。有时候甚至还要假装顾客去打电话和餐厅求证,为了获取餐厅对消费记录的确认。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税务系统,虚开的发票泛滥横行,所以这些报销只能通过人工的方式来排查核对。
两个月结束,核查项目完毕,结果是基本上被抽查的员工80%的发票都有问题。当时以为虚假发票只是员工套取公司利益的方式,直到2年后我开始做药企的合规项目,才知道原来背后的故事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通过这次的实习经历,我想分享的是合规业务在中国的缘起与发展:实际上,合规是纯纯的舶来品,这个概念肇始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的需要。不少跨国公司在全球业务扩张的过程中为了降低触法风险(既包括触犯业务地法律法规的风险,也包括触犯如美国《反海外腐败法》等有域外管辖效力的法规的风险),通过公司内部的规章制度和适当的流程管理对业务部门开展业务的方式予以管控。而这件事需要专门的部门来组织、监督、检查和落实,因此,合规部应运而生。
前面我在合规部实习的经历,涉及的是合规业务中比较常见的内容:反腐败合规调查。实际上,不仅是外企,即使是内资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程度时也会面临员工利用职务之便获取个人利益的情况。此时企业也就产生了反腐需求。到 2017 年前后,京东、百度、腾讯、小米等互联网企业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腐运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增加了反腐败反舞弊调查部门或在既有的法务/风控/审计职能部门中增加了舞弊调查的内容。
到这里我们也只能说是企业合规的 1.0 版本。企业合规的 2.0 版本,在我看来标志性事件应该是中兴违反了美国出口管制禁令遭到调查的事件。现在行业内但凡提到合规,仿佛都绕不过这个事件。由于不少国企和民营企业有出海的需求,此类在境外开展业务的公司往往会特别留意在当地的法律风险。因而合规成为不少企业在扩张过程中的“刚需”。合规也不仅仅是反腐败反舞弊调查,而是上升到业务合规的更广泛领域。
上市或融资也是一般内资企业合规的重要动力之一。由于不合规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有对外投融资或是上市需求的企业也可能前瞻性地在本公司中配备相应的合规部门或专职人员来确保公司业务的规范运行,以期获得投资人的青睐。
可以说,监管就是合规业务的原生动力。在我有限的法律职业生涯中观察到这么一个现象,无论中外,大凡吃过亏还能活下来的公司通常更加重视合规管理(我们公司也踩过坑)。随着最近两年监管部门的紧箍咒越念越紧,184 亿(阿里巴巴反垄断)、81 亿(滴滴数据合规)……的天价罚单一张接着一张,各家公司再也不敢小觑监管的力量。在这种阵势下,合规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家也逐渐有意识地引导企业搭建合规体系。作为政策导向的央企、国企前几年开始纷纷走上合规之路。2015年前,“合规”的概念还常见于银行、保险等金融企业。2016 年,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法治央企建设的意见》,并选择中石油、中国移动、招商局、东方电气、中国铁工等五家央企作为试点单位开展合规管理试点工作(笔者有幸以外部律师的身份参与了其中一家企业的合规管理试点工作)。2018年11月,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印发《中央企业合规管理指引(试行)》,试点企业的范围也从最开始的五家在不断扩大。2018 年更是被称为“国企合规元年”,不少地方国资委也在近几年推动当地国企不断建设、完善合规体系。至于最终成效如何,拭目以待。
以上是我对国内企业合规理念发展过程的简单梳理。那合规与我们法律人的工作有什么联系呢?
我最常被问到的话题就是合规和法务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不仅刚刚工作的小朋友问过,就连工作十几年的法务也会与我探讨。从工作方式来看,我的观察是法务更侧重于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出发为企业的运营提供意见,而合规虽然也会涉及对法律法规的分析,但合规部门还有一项更重要的职能,是将法律法规的要求内化为规章制度,并深入到企业运营的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流程和合规控制点,使纸面的规章制度得到落实和执行。
打个简单的比方来帮助大家理解:A公司拟从B公司采购一批高端芯片用于制作智能设备,并向C公司出售。A公司法务做的事情是审查与B公司、C公司签订的协议。同时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提供必要支持,假如B公司未能及时交付货物,或交付的货物有瑕疵,致使A公司向C公司承担违约责任,此时法务就要果断出手,帮助A公司降低损失。而A公司的合规部门则需要设置一套流程,确保公司在向B公司采购时或向C公司出售这批智能设备时,不会因为这一系列的动作导致公司违反美国进出口贸易管制的法令。A公司的合规部门也可能会设置一套流程,防止公司采购部门的员工为了个人利益而将这笔订单给到Ta的亲戚或朋友,使得这位员工从采购或销售流程中获得个人利益。
当然实践中合规的业务场景会复杂得多,且法务与合规之间往往也并非泾渭分明。相反,二者之间有很多交叉重叠的领域。法律人士相较于非法人士而言,对法律规范的理解更加全面和准确,对公司的合规风险把控也更加全面,所以在做合规业务时有自身优势。但对于有些公司来说,法律背景并非合规部人员的必备要求。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家医疗器械跨国公司,其合规部成员大都是四大审计部门出身。因此,合规业务并非法律人的专属领域。人才的选择与公司合规重点领域有关,如果公司的合规理念重点强调业务的开展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其合规部门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更高;假如公司的合规重点领域在于反舞弊,那审计背景的专业人士显然更有优势。
是不是所有企业都会有专门的合规部?不一定。最近几年,随着合规变得炙手可热,不少有实力的公司确实纷纷设立了合规的专门部门。但大多数企业囿于经费、规模或成本考量,虽然也很重视合规业务,但却选择将合规职能放在法务部或风控部。虽然这些企业不一定有专人专岗,但这不代表这些企业的合规水平就比较落后。什么样的合规职能设置更优?虽然国际上会有一些best practice作为参考,但我认为能够匹配公司发展阶段的职能设置才是最佳设置。
合规业务主要有哪些版块?除了前面文章中提到的最常见的业务版块合规调查以外,合规还可能会涉及环保、反垄断、反腐败、数据、进口(出口)贸易管制、反洗钱、安全生产、消费者保护、劳动等内容。最近不少企业喜欢反复提起的 ESG (Environment 环保、Safety 安全、Governance 治理)概念,其实已经涵盖了不少合规版块。
这么一看,你会发现合规简直无所不包。没错,这也是近年来合规业务越来越被广泛讨论的原因之一,不少传统业务趁着这个概念火热的时候重新包装一把,对于律师而言,又多了一个业务宣传的窗口。我的一位老友律师甚至有一天专门打电话和我聊,问我合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他的理解是,合规就是在传统的法律领域内引入了新的方法论。他很疑惑,难不成没有合规业务以前,企业就不考虑合法性了吗?我坦言,确实,合规的基本要求就是合法。因此不少合规业务实际上是传统业务的新发展。目前不少企业越来越重视合规,也会开展专门的合规项目,本质上还是对企业符合法律法规规范要求的程度进行评估。
合规业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行业属性较为明显。由于每个行业的业态不同,因此,合规的侧重点也不同。譬如,互联网企业必然注重数据隐私合规的问题;制造业则可能比较重视环保、安全生产;建设工程企业除了注重安全生产、环保问题以外,还有大量的行业规范(如强制性国家标准)需要遵守;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有一个比较独特的合规领域就是反洗钱。因此,我相信很难有一个律师可以自称精通全行业合规,因为这从客观上来说是不现实的。
以上是我对合规业务的一些梳理,希望能够对大家了解合规业务有所启发。


上一篇: 未雨绸缪,激浊扬清:外资企业反舞弊,进路在何方? 下一篇: 犯错后积极修复生态,这样的外资企业能否算作合规?
 
 
Copyright ©2004-2022 鳌智(上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9021735号-1